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九十六章 草帛书义墨道存(下) (第2/3页)
还是成功地把《劝学》名篇的主题思想带歪了。 禽滑厘听着适在那里诵读,当听到“故木受绳则直,金就砺则利,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,则知明而行无过矣”时,心道:“做此文者,应是儒家,但实想不出是哪一家之儒”。 等听到“故不登高山,不知天之高也;不临深溪,不知地之厚也;不闻先王之遗言,不知学问之大也”的时候,禽滑厘已经不去琢磨这是儒分六家中的哪一家了,而是紧跟在适的后面诵读着前文。 及至“故不积跬步,无以至千里;不积小流,无以成江海”这一句的时候,禽滑厘已经确信,此文必将名传天下,万众诵读。 大段的比喻、一气呵成;深奥的道理、现于常见。 禽滑厘心说,此文一出,单单是几句话,就足以在市井间传诵,更何况其中的道理。 然而等他听到变了位置的“善假于物也”时,脸色忽变。 就像是前面正在吃美味的炙肉,甚至于这句善假于物也算是最为肥美的部分,可这一口吃完,下面的东西顿时变成了毫无味道的白蜡。 若只是以后半段论,其实与大多数墨者的水平相差不多。但有了前面的雄文对照,顿时变得有些难以下咽。 禽滑厘之前跟着诵读的激情全无,露出了几分可惜的神色。 等适全都念完后,一些文化水平稍低的墨者还沉浸其中,包括后半段的道理。 那些文化水平较高的、贵族出身的墨者们一个个都笑看着适。 墨子先赞道:“天下雄文!” 接着诽道:“仅限前半。” 墨子看了一眼神色古怪的禽滑厘,明白禽滑厘也听出了问题,便问道:“厘,你想说什么?” 禽滑厘笑道:“适啊适,你说你是听过后默诵出来的,实则话只说了一半。前半段是你听过的,默诵的。后面的……是你自己编造的吧?” “前半段一气呵成,后半段转折生硬,不流畅如水、不顺滑如脂。道理很好,而且很合我墨家的道理,可是文辞实在不美。只怕传出去,众人也只诵前半,不诵后半。” 适也从没说过是自己想的,连忙笑道:“我自己也感觉到了,所以还要请人修饰才行。前半段是唐汉先生偶尔所得,非是他写,而是一名中行氏之裔埋名所写。” 荀子据说是中行氏的后代,中行氏已被韩赵魏击败,逃散各地隐姓埋名也算正常,这个理由完全说得过去,也算是多少扬了扬还未出生的荀子的家族名声。 “后半段……确实是我自己编的。君子性非异,善假于物,我是借此展开,希望众人能学一些可以借于物、利于人的学问。所以说,虎之力于人不啻倍也,虎之食人不常见、虎之皮人常寝之……” 他解释了一番,众人脸上露出了明了之色。 不是他不想抄,也不是他觉得自己的水平能比荀子高。 而是后半段他真的没法抄,抄出来也不可能传播墨者的思想。 虽说荀子教出了韩非子和李斯这两位法家人物,可终究他是属于儒家的,后半段论述的大体还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。 前半段谁都可以用,后半段是思想争端,墨者不能拿来用。 原文到“学习应该从哪里入手”的时候,荀子便说学习要从《尚书》、《礼经》、《乐经》等入手,只有这样才能做到“威仪的举止和符合礼仪的行动上”。 然后又从这里入手展开尊师、合礼法等问题。 适则将原本在前文的君子善假于物作为后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