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二百九十四章 展会 (第4/6页)
韩国如今的优势。就是中国二十一世纪一零年代后的场面。 市场份额逐年大步递增,处于上升期的后发追赶国家,正是意气风发的时候。 “今年、不,明年,将会是我们韩国造船业腾飞的一年啊!” 李在勇能够无障碍的阅读日文报纸,他放下了手上的产经新闻报,有些兴奋的搓了搓手。 作为现代重工的船舶事业本部经理,李在勇在韩国造船业的风头可以说是一时无两。尤其是八十年代后现代重工的国际造船市场份额连年递增,甚至已经有应该由他出任现代重工总社长的声音出现了。 而现代重工在韩国造船业中手执牛耳,这样的位置。隐隐让李在勇有些韩国造船行业领袖的感觉。 但不得不说,李在勇确实有着和他地位相称的能力。当广场协定签署,他立刻敏锐的察觉到这将是韩国造船业腾飞的关键节点。而此时召开的国际传播集中订货会。无疑是韩国造船业异军突起最好的成名舞台。 李在勇已经调集了手上所有的资源,动员了三星、大宇、汉拿和韩进,五家共同组成投标团队,一致对外,从日本人身上狠狠扯下一块肉来。 时间进入十月,仅仅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,日元对美元就升值了百分之五以上。 看过今天产经新闻报对日元升值的报道,李在勇没有等司机跑过来替他开门,心中几乎就是豪情万丈的推开了后座的车门。 他环顾左右。车队前后是其余四家韩国造船厂的经理。在他们脸上,李在勇同样看到了一种纵横披靡的壮志。 “打倒日本造船业。树立我们韩国造船的旗帜。诸君,就在此一朝了!” “是啊。我听说日本造船企业正在紧急修改合同。”三星重工这次来的是一位常务董事,听说和某些在日韩国团体有点关系,消息上相当灵通:“合同价格可是打着滚的往上翻,毕竟谁也不知道这波日元升值会到什么程度。” 韩国投标团的干部们相视一眼,纷纷哈哈大笑起来,踌躇满志的向着会场里走了进去。 这次集中订货会分成了两个部分,前面半个多月时间是展会模式,到十月末后面一周时间则是拍卖竞标模式。 谁也没有办法把自己的船舶真的摆到会场上来,所以大多数展品都是模型和技术文件之类,也有些核心技术设备的零件展出,但造船业市场本来就是只有那么大,多数厂家都是抬头不见低头见。 像韩国赖以称霸市场的就只有五家大型重工企业,日本也就是三菱、川崎、住友那么几家,垄断整个造船业市场70%份额的也许连十家造船厂都没有。 欧洲造船业已经完蛋了,连10%的份额都拿不到。美国造船业死的更早,如今只剩下造军舰的能力了。 至于说国际市场上大概占据八%的“其他”国家,则一般情况下根本不会出现在这样的订货会现场——谁喜欢自取其辱、陪太子读书呢? 结果就是,这样的一个举足轻重的订货会,结果表明上看起来还没有日本的中华料理街热闹呢。 当然,在日本吃中华料理也不容易,随时要防备被青龙偃月刀追着砍的。 关二爷,怪我咯? 好在订货会的展会虽然人少。但胜在安全吧。 展会最显眼的位置,当仁不让的是三菱重工的旗帜在飘扬。而它的旁边则是川崎造船厂的位置,然后是住友重工、三井工程、万国、名村和日立。不是那么大的展会场地,单是这几家日本的造船厂就占了一半多。 而韩国造船企业的展位。则只能在四边委屈的等着别人去“发现”。 啊,至于说中方代表团的大港造船厂—— 孙厂长手上拿着精心印刷的传单,身上穿着一身有些廉价感的西服套装,亲自站在了大港造船厂展位的门口,翘首期盼着有人能看过来一眼。 “胡总,咱们这个位置,也太偏了一点吧?” 孙厂长脸黑的像锅底一样,耿耿于怀的看着自家的展位。 胡文海倒是老神在在。轻笑道:“孙厂长这么说就不对了,没听说围棋上有个术语叫做金角银边草肚皮么,咱们这个位置可是黄金展位啊!” 孙厂长长叹一口气:“哎,我这个可是巴不得要个草肚皮,让人给围死才幸福呢。” 大港造船厂的展位被安排在展会的最里面的角落,比韩国人都有所不如。大港造船厂的旁边是一家哥斯达黎加造船厂,唯一的产品是一种加勒比海观光小型快艇,总资产恐怕连百万美元都没有。 不过人家哥斯达黎加人可比孙厂长乐观多了,穿着有着加勒比特色的t恤衫,手上捧着一根古巴雪茄陶醉的放在鼻子下面闻着。一点也不担心没有生意上门。 不过也是,这种边缘角落,根本不会有人关注。原本观展人数就很少的船舶展会。到了大港造船厂的展位就更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