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宋神探志_第359节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   第359节 (第2/3页)

暗,王曾不会听信一面之词,就仓促决断。

    哪怕他也知道,夏竦所做的,肯定不止是给自己写信,这位在前线立功的宰执大员,同样在朝堂上颇具影响……

    “相公,有并州来的急信!”

    正考虑着内外的风起云涌,伴随着脚步声,下仆匆匆来到书房外:“是韩待制的书信!”

    “哦?”

    王曾露出喜色,站起身来。

    这封信来得及时,能够亲眼看到韩亿的解释,他也能了解前线的真实情况,由此作出判断。

    于是乎,王曾接过信,回到桌案前,拆开后,就这那熟悉的刚正字迹,飞速阅览起来。

    然而这回看着看着,这位首相的脸色就沉下,最后眉宇间都忍不住泛出怒意。

    政治是讲究平衡的,此前吕夷简占了上风,事后也对他这位首相毕恭毕敬,同时连太后和官家都予以安抚,这就是平衡。

    现在韩亿的字里行间,却对于河东路安抚使,有着当仁不让之势,比两府宰执都要笃定,岂非要他这位首相一退再退?

    “哗啦!”

    深吸一口气,王曾神色缓缓恢复平静,只是放下信件的声音还是大了些,丢到了一旁,再也不看一眼。

    第四百三十九章 韩纲:狄相公以德报怨,我家不能不懂事……

    忻州。

    秀容县。

    远山近水,一片片淡绿印入眼帘,峰峦叠嶂的五台山到了。

    且不说送信回归、赶上大部队的荣哥儿和一路护送的铁牛,悟净也从囚车中下来,定定地看向远处绵延的山脉。

    他们从小长大的地方,回来了。

    古代有四次重大的灭佛事件,统称“三武一宗灭佛”,三武者,即北魏太武帝拓跋焘、北周武帝宇文邕、唐武宗李炎,一宗者,即后周世宗柴荣。

    那也是五代十国期间,唯一对佛法的强烈排斥,听起来很遥远,但距今也就是七十多年前的事情。

    柴荣不仅是不喜欢佛教,关键是五代时期,连年征战,土地荒芜,社会动荡,导致许多百姓不得已遁入空门,致使佛教迅速发展,不事稼穑的佛门子弟越来越多,大大影响了国家的财政税收和兵役徭役征发,当真是到了不灭不行的地步。

    那一次灭佛,也彻底结束了佛教的野蛮生长,将之纳入朝廷的有效管理之下,明确了佛是利人的思想,不得不说,比起前唐的肆意,从宋朝开始的佛门中人,懂事了许多。

    柴荣把恶人做在前面,但毕竟民间有大量的佛教信仰,赵匡胤添了衣服后,就下令停止毁佛,以重兴佛教作为稳定北方,与争取南方割据势力的措施,后来也对五台山进行了重点扶持。

    到了如今的仁宗朝前期,五台山有寺庙四十余所,僧尼两千多人,后来越来越繁华,鼎盛时期更有寺庙七十多座,僧尼五千多人,所谓“层楼广殿,飞阁长廊,云日相辉,金碧交映,庄严崇奉,邈越前代矣。”

    所以和大相国寺一样,五台山不是一间寺庙,而是一个寺院群。

    孙洪悟净师徒所在的,是一座偏向于习武的寺庙,名佛光寺,寺内香火不盛,但武德昌盛,培养的多是武僧。

    这些武僧为山中其他寺庙护院,为远在汴京的大相国寺护院,也可下山为富商豪客护院,赚取钱财。

    悟净遥望寺院所在,目露感慨:“当年娄彦先算计先师,就是为了寺内的数百武僧,所幸得遇公子,才未有酿成进一步的惨祸……”

    说罢,他又向着狄进合十行礼:“这几年,寺内弟子多蒙公子照顾了!”

    “不必!镖局之前整顿风气,还是多亏有佛光寺的还俗武僧在,才不至于让那群胡作非为的江湖子起
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