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    
		护眼
    	关灯
	上一页
	目录
	下一章
	
		  		第60节  (第2/2页)
真严肃。去吧去吧。”    我走出帐篷,看见营地外有个黑影,是号外,我走过去,看见他撅着屁股趴在盐壳地上,听着什么。    我走过去问他:“你也来听了?”    他站起来,笑了:“我很好奇,我的电台都收不到信号,趴——趴在地上怎么就能听到声音呢?”    正巧衣舞走过来:“你们在干什么?”    号外说:“听大海的声音。”    这是他第一次说出带点幽默感的话。    衣舞很书呆子地问:“真的有大海的声音?”    号外说:“我开——开玩笑的。”    衣舞把脸转向我,她说:“我们应该用音流试试,看看徐阿(尔)戈听到的是不是幻觉。”    音流这个词让我一震,蓦地想起来,衣舞是学音乐美学专业的。    音流是个很鲜为人知的学科,发明者是德国物理学家克拉德尼。    十九世纪初,克拉德尼在小提琴上安放一块金属薄片,均匀地撒上沙子,然后用琴弓拉琴,结果那些细沙自动排列成不同的美丽图案,随着琴弦拉出的不同曲调和频率的不断增加,图案也不断变幻,越来越复杂——这就是著名的“克拉德尼声音图案”。    声音是一种波动,不管是敲门还是击掌,声音的震动会引起空气有节奏的振动,使四周的空气产生疏密变化,形成声波,一直持续到振动消失。    后来,这种技术经过其他科学家不断完善,逐步形成了音流学,即通过不同频率的声波,振动水或者沙子,就能得到不同的几何图案。    比如,让一个装满沙子的容器,以每秒25次以下的频率均匀地振动,沙子最终呈现的是一个逐渐向外的螺旋形状,这个形状正是宇宙银河系的基本形态和外观,也是地球上生物遗传物质——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。非常神奇。    音流学还可以用来“捕捉”动物的声音,分析各种复杂的声波。    比如,科学家把海洋动物发出的声波频率,绘成各种图谱,以便识别出它们的种类。有一天,人类甚至有可能通过音流学,读懂海豚之间是怎么交流的。    全世界没几个人玩音流。    我问:“你懂音流学?”    衣舞说:“这是我的专业。”    徐尔戈和孟小帅都来围观了。    我们从白欣欣那里,借来一块房车上的太阳能吸光板,抬到远离营地的地方。接着,又挖来了一些沙子。孟小帅主动贡献了她的一双丝袜,用来筛沙子。    最后,衣舞把那些很细的沙子均匀地撒在光滑的吸光板上,然后让我们全体离开。任何细微的声音都会导致图案发生变化。    衣舞终于有了用武之地,她干得很开心很专注。    我们回到营地,向其他人介绍了情况,叮嘱每个人都不要乱动,不要出声。于是,大家都变成了木头人。    半个钟头之后,衣舞朝我勾勾手,我和她蹑手蹑脚地走到那块吸光板跟前,打开手电筒查看上面的沙子,我顿时被震撼了……    第49章 一句令人魂飞魄散的谐音……    光滑的吸光板上,那些沙子呈现着均匀的起伏形状,只有一处不规则,是个尖利的三角。    我看了看衣舞。    衣舞说:“这真的是海浪的图案。”    我说:“这个三角是怎么回事?”    她说:“如果我没猜错的话,应该是一个鲸类的叫声。”    如果说,之前都是猜测,现在通过音流技术,终于确定了一个举世震惊的现象——我们在罗布泊可以和地球另一端的某个位置对话,就像面对面!    回到营地,我说了这个消息,大家又恐惧又惊喜。    我说:“以后,不管我们在什么地方宿营,最好有个专人负责监听地下,不要错过求救的机会。”    徐尔戈说:“交给我。”    大家各自回帐篷的时候,我对衣舞说:“衣舞,你和我去散散步吧,好吗?我想跟你聊聊别的。”    衣舞说:“好的。”    我说:“你回去穿厚点,凉。”    她说:“不用。”    我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。    衣舞是其中一个重大问题。    我不知道,这是我跟她第一次单独谈话,也是最后一次谈话。    我带着她,走出了营地,四周漆黑,风很凉,带着一种土腥气。
		
		
		
				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